
老規矩,每逢新年都是一次自我完善的機會。也許你已指定2017 年為“奇跡年”,在這劃時代的一年裏,你終於要變得更瘦、更健康、更有錢。如果你確實是這麽規劃的,那麽到今年年底時,你的身材、體魄和銀行存款很可能還跟2016 年基本一樣。
新年決心是不能輕易下的,肯定不能在新的一年到來時像香檳瓶塞一樣,“砰”地一聲冒出來。因為它關係到改變行為方式,無論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,這都是一件難以實現的壯舉。
關於有多少人能堅持自己的美好願望,很難找出一個可信數據,不過一項對2000 多人的調查發現56% 的人都做不到。
這沒什麽好驚訝的。我們每個人在過去12 個月都有大把機會去反省自己的缺點,但鮮少有人能努力提前完成理想轉變。為什麽這種懶惰會在新年的第一個月突然消失?我總是對此感到困惑,這就是為什麽我通常不製定任何新年計劃。倒不是說我的生活不需要改善,不過就某種程度而言,我缺乏意誌力。人們認為這一可貴的品質正是新年計劃能否堅持的關鍵。
徹底戒掉我對甜食的嗜好,這一目標注定失敗。取而代之,我試著早上喝咖啡時偶爾戒一塊餅幹。通過此類適度目標,達成一些小小的改變。
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意誌力是一種有限的資源,應該審慎地用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戰上。
但最新研究對這一論斷沒那麽確信,這意味著我們或許可以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都具有堅強的意誌力,從飲食和健康,到工作和人際關係。 意誌力(或自律)還常常被比作肌肉,問題是經常使用是強化了肌肉,還是造成肌肉疲勞。
意誌力是一種有限的能力,這種觀點起源於古典研究,這些研究給參與者接連兩個挑戰,二者都需要意誌力,比如抵製美食。一般來說人們似乎在第二個任務上更掙紮,而該現象的傳統解釋是:第一個任務用光了意誌力儲槽。
科學家們的說法 2015 年,邁阿密大學(University of Miami)的埃文?卡特博士(Dr Evan Carter)挑戰了這一觀點,卡特博士的研究暗示通過練習可能會實現更好的自我控製,這一觀點讓他與羅伊?鮑邁斯特(Roy Baumeister)意見不一。鮑邁斯特是佛羅裏達州立大學(Florida State University)教授,可能是當前意誌力研究領域最著名的心理學家,他認為隨著血糖水平下降,大腦活力不足,自我控製力也會減弱。
即使有關意誌力的科學似乎很難懂,心理學依然能夠就如何堅持新年計劃提供啟發。《改變學》(Changeology)一書的作者、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大學(Scranton University)心理學教授約翰?諾克羅斯(John Norcross)認為,行為改變有5 個階段:前期思考、沉思、準備、行動和保持。
什麽能夠奏效? 我向諾克羅斯教授詢問,對於想要著手實現新年計劃的英國《金融時報》讀者,他給出的最重要的3 條建議是什麽。
他的第一個建議是追蹤進度,其依據是,通過提醒和獎勵等手段,得到衡量的行為更有可能改善。 他說,
第二個建議是改變你的環境。我的解讀是:如果你想要控製支出,不要去賭場。畢竟,我們被暗示包圍著,這些暗示會促使我們下意識地做出某些行為。就如諾克羅斯教授說的:“通過和審慎的人交往,待在審慎的地方,接觸審慎的事物,來激發健康的行為。”對我而言,這意味著不要在家裏放餅幹。
他給出的最後一條提示是什麽?
預期自己會搞砸。這甚至有幫助:“我們的一項研究表明,在成功實現計劃的人中,71% 的人表示,他們的第一次失敗實際上加強了他們的努力——他們從錯誤中學習,並且再次投入努力。”
心理學家並沒有完全壟斷這個市場:經濟學家也可以為行為改變提供一些看法。網站www.stickk.com 總結了我最喜歡的策略之一。這個網站依賴兩條冷酷的行為真理:
人們不喜歡損失錢財(損失厭惡);當其他人在看著的時候,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更好。 簽署“承諾合約”(比如保持體重低於某一特定數值)的人必須同意,由一名裁判員進行監督,如果他或她有所動搖,就會被沒收一筆罰金。把沒收的罰金給“不值得的”接受者,是對抗行為不當的尤為有效的保障措施,比如,一個超重的特朗普支持者承諾,如果不能減重,就得把錢捐給克林頓基金會(Clinton Foundation)。該網站聲稱能讓人們實現諾言的幾率提高兩倍。
如果我真的想要克服我對餅幹的嗜好,我很可能會根據這些原則嚐試一下:比如每偷吃一塊Hob Nobs 餅幹就罰款5英鎊。
(责任编辑:有耳非文)